字號: 大 中 小
2023年,一個來自于哈爾濱的視頻號,憑借訴說共和國長子的故事火遍全網(wǎng),這就是“冰姐扒書”。
“越是苦寒的地方,越容易迸發(fā)熱血”“盡管一身冰雪風霜,但祖祖輩輩步履不停”“我們的家鄉(xiāng)會好起來,我們的東北也永遠不退”,戳中黑龍江人內(nèi)心的話語,引來這片黑土地人的“點贊”,在短視頻盛行的當下,“冰姐”的長視頻何以火爆出圈?未來將在自媒體領域如何實現(xiàn)突破?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qū)南三街道67號院內(nèi)的松光里,在這里和“冰姐”進行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話。
于冰在工作中(由受訪者提供)
從編輯轉(zhuǎn)型為書店人
“讓日常閱讀成為砍向你我內(nèi)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走進松光里2樓,這句化用自卡夫卡談話錄的話,在映入眼簾的瞬間直擊每一名到訪者的內(nèi)心。
于冰就是“冰姐”。一身休閑打扮,溫柔知性,笑起來和視頻里一樣如春風拂面。
“我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2011年從哈師大碩士畢業(yè)后就到出版社做了編輯,到了2014年的時候,黑龍江省出版集團旗下的教育出版社和新華書店一起投資成立了果戈里書店,我成為其中一員。”鏡頭外的于冰身上還有一份東北人與生俱來的干脆、利落,采訪很快就進入正題。
果戈里書店成立的初衷是打造新式書店的轉(zhuǎn)型樣本,果戈里書店的運營沒有用更有經(jīng)驗的新華書店人,而是大膽啟用了一批編輯,于冰就在其中。
對外宣傳、活動營銷、對接媒體......于冰從運營經(jīng)理的職位起步,在“i人”變“e人”的路上,越走越遠。到了2018年,于冰已經(jīng)成為集團最年輕的總經(jīng)理之一。果戈里書店也成了哈爾濱較早的“網(wǎng)紅打卡地”,被譽為“中國最美書店”。
四年的書店生涯讓于冰結(jié)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書店人,經(jīng)過深思熟慮,她作出了一個決定:辭職下海,自己創(chuàng)業(yè)。
2018年8月31日,雪島書店在哈爾濱中央大街與讀者正式見面。因為合伙人是臺灣人,所以書店取名“雪島”,代表著哈爾濱和臺灣,一北一南。
“我們的定位是將雪島做成文創(chuàng)屬性的伴手禮門店。”于冰說,但是天不遂人愿,僅僅一年時間,還處在不斷開發(fā)、完善階段的雪島因為合同等不可抗力因素,只能宣布創(chuàng)業(yè)失敗。
二次創(chuàng)業(yè) 身份再次轉(zhuǎn)型
雪島的閉店儀式也是一周年的生日會。“不退”是大家給生日會定的主題。“我們想用文化的力量守護一座城,我們愿堅守不退。”
很快于冰帶著團隊另外三名女生重振旗鼓。這一次,她們將目光投向短視頻領域。
2020年5月,于冰在抖音平臺發(fā)布了第一條視頻。“當時我們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進行圖書帶貨。”雖然目的明確,但從零起步確實不易,剛開始的時候,從形成文案到拍攝至少需要12個小時,人只要站在攝像機前就變得十分僵硬,舌頭打結(jié),一句話要說上好幾遍。
在小半年的時候,賬號的粉絲達到了1000,終于可以“掛小黃車”賣書了,但團隊很快發(fā)現(xiàn),但單純介紹書是沒有流量的。其實這正是傳統(tǒng)媒體和短視頻的產(chǎn)品營銷思路的不同造成的。前者是產(chǎn)品思維,而后者是用戶思維。前者想的是如何把書做好,把書作為營銷的重點;而后者是將用戶放在營銷中心點上,圍繞用戶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營銷打法,即用戶導向型的出版發(fā)行。
從產(chǎn)品到用戶,對于于冰的團隊來說可謂是一次顛覆性的思維轉(zhuǎn)變。“我們之前把自己編輯的書當作寶貝去介紹,但是粉絲根本不關心,大家只想知道我能從書中獲得什么。”于冰說。
在瓶頸期的時候,于冰將目光再次鎖定“東北”,東北文藝復興、東北知青文學、東北江湖往事.......一期期關于東北故事的講述,讓賬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粉絲。
2023年冬天,“爾濱”火了。“作為家鄉(xiāng)的讀書博主,我們決定根據(jù)自己的領域給大家講講城市的故事,所以我們整個團隊想到這個了選題。”于冰說,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們立刻就開始行動了。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個視頻。
從線上走到線下 開設“松光里”
隨著“冰姐扒書”賬號走上正軌,于冰的書店夢再一次萌芽。
在道外區(qū)委、區(qū)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1月11日,松光里正式開業(yè)。“你會發(fā)現(xiàn)松光里沒有任何后綴,它不只是一間書店,更是一個空間,有咖啡,手繪、古籍、徽章、手辦、卡牌,很多年輕人喜歡的,這里都有。”于冰說,松光里聚集一批年輕人,敢試敢想,深入挖掘老街歷史屬性、東北文化特征,設計包括作品展、文創(chuàng)手辦等文化產(chǎn)品。
在“東北文學”的書架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東北作家的文字就像鐵里有血,然后終于融化在雪里。寫起往事,東北作家們頗有默契地嫁接了命運給人帶來的巨大轉(zhuǎn)折,和背后更巨大的希望。
蕭紅、梁曉聲、遲子建、雙雪濤、楊知寒......一代代東北作家的作品陳列在這里,于無聲中講述著東北往事。
以東北虎為原型的貼紙、以中華巴洛克為創(chuàng)意的雨傘、以“哈爾濱味道”為素材的明信片……在松光里這個空間,處處都是東北元素。趁著“爾濱”火爆出圈,于冰舉辦了一場“東北振興,我會出手”文化藝術策展,巨型海報懸掛于松光里的小院內(nèi),吸引了無數(shù)人前去打卡。
這次策展源于于冰和團隊對東北振興的思考。“家鄉(xiāng)火了,‘爾濱’有什么?又能給游客留下什么?”于冰說,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不斷探索,才有了一系列關于東北振興主題的設計產(chǎn)品相繼出爐。
如今,全網(wǎng)粉絲量360萬,發(fā)布600余條視頻,播放量突破6.1億次,于冰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家鄉(xiāng)的故事。但相較于大眾熟知的“網(wǎng)紅”身份,于冰覺得松光里主理人才是自己的“第一職業(yè)”。
于冰的職業(yè)生涯始終與書密不可分。她也始終認為文創(chuàng)領域最稀缺的就是人,她抓住自己外出參加活動的機會,開始集聚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同道人”,孵化年輕設計力量,為他們實現(xiàn)夢想搭建舞臺,也為家鄉(xiāng)集聚人才。正像她簽名所寫的“東北振興不止于冰”,用東北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一同扛起東北振興的大旗。(記者 桑蕾 孫銘陽 攝影 孫銘陽)